摘要:王义家具的风格吸收了广作家具的料大、苏作家具的工细、京作家具的威严等特点,图案雕刻则吸收了和田玉、寿山石的扬州工雕刻技法,并将中国山水画和水墨画的工笔加小写意的技法,融入到雕刻中,使家具的图案兼具动感和立体效果。
他喜欢创新,喜欢独辟蹊径,他将中国画的写意画法与水墨画线条的勾勒法,融入到红木家具雕刻中,追求一种原生态的美,他将山的褶皱、水的灵动用独特的雕刻技法表现出淋漓尽致的效果。他为自己的雕刻方法申请了专利即“仿真原生态雕刻山”及“王义山水纹雕法”。这位具有独创雕刻技法的人就是王义。
王义,字笔夫,号洙泗书院居士。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副会长、山东工艺美术协会理事、齐鲁红木理事会副会长、王义文化家具的创始人。他自幼酷爱写作和绘画,但由于家境贫寒,中途就辍学,可事实上,王义的学习并没有因此停止,而是一步一个脚印,按照自己的轨迹循序渐进,自学成才。由于自小就生长在曲阜,那里人杰地灵,是孔子和鲁班的故乡,王义受当地文化的影响,对儒家文化和木作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,加之自己的独创意识,不断闯关,不断创新,从一穷二白逐渐走上了他的理想之路。
早期王义靠蹬三轮车来维持生计,但不甘于人后的他,同时还在研究设计粉条机,经过不断的努力,他成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。随后,王义注册了自己的富民机械,逐渐研制了杂粮面条米线机、豆腐皮机、榨油机等。正是这种不断求新的精神,让他在事业越走越宽时,与红木结了“缘”。2005 年,王义事业小有成就,他决定给自己和家人购置一套红木家具放在新装修的别墅里。可是,走了很多家具城、家具店,看了很多款式和材质,都没有选到自己中意的红木家具。于是有朋友建议他,干脆找几个师傅,自己设计和加工。这个建议,触动了王义内心深处的另一根神经。
儿时的王义,就有绘画艺术的梦想,经多年的时光流转,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。2006 年,王义为实现自己的梦想,创办了“王义文化家具”,并拜访了全国各地的多位前辈大师,虚心求教。2008年,正式成立了王义红木文化博物馆及王义文化艺术家具厂。勤于钻研、探索的王义,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喜爱,在不断收藏、鉴赏古玩、字画等藏品的同时,也在不断寻找自己的灵感,利用当地资源优势,他曾在红木家具中镶嵌了泰山石,寓意“背靠泰山”、“事业稳如泰山”的美好愿望,还在红木家具的题材中融入了“历史故事”,以增加红木家具的文化内涵等。
雕刻的灵感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欣赏中国水墨画时,看到宣纸上用毛笔或浓或淡、或粗或细勾勒出的水纹,脑海里便立刻闪出一个问号,为何不借鉴水墨画中名家画山水纹线条的技法和感觉,让山与水更加逼真、更加自然、更具立体感呢?于是他开始尝试在家具雕刻上,进行两者的融合,不断的修改,不断的反复,不断地重来,为了能够雕刻出具有悠远意境的山水纹,王义参考了大量知名画家创作的水墨山水画,细细揣摩其中的意境及方法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王义家具的山水纹雕刻,打破了传统的技法,使水纹在不同的环境和光线下,能够呈现出一种波光粼粼的感觉,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。“山明水秀绿一湾,细看青波漪涟涟。鸳鸯不惊外来客,吾疑仙境落人间。”这首《红木雕刻山水纹》就是王义对自己作品意境的表达。
在解释作品的绝妙之处时,王义说,中国画的用墨之妙,在于浓淡相生,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,红木家具的雕刻也是一样的道理,必须有浓有淡,浓处须精彩而不滞,淡处须灵秀而不晦。所以,在雕刻红木家具的图案时,就要讲究浓淡相生相融,山水画中用墨亦如用色,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,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,雕刻也同样如此,雕刀的轻重、纹理的粗细,都会影响雕刻图案的神与韵,与山水画一样,要做到浓中有淡,淡中有浓;浓要有最浓与次浓,淡要有稍谈与更淡,这些可能就是雕刀上的灵活之法。
山的表面是凹凸不平,有褶皱,才能体现每一个细节的原生态;而在水纹的雕刻上,灵感正是来源于中国水墨画线条勾勒法,线条追求细而不断,密而不乱,才能够立体化的展现它的真实感。王义家具的风格吸收了广作家具的料大、苏作家具的工细、京作家具的威严等特点,图案雕刻则吸收了和田玉、寿山石的扬州工雕刻技法,并将中国山水画和水墨画的工笔加小写意的技法,融入到雕刻中,使家具的图案兼具动感和立体效果。如今,他的“王义仿真原生态雕刻法”及“王义山水纹”已获得国家专利,并得到业界的认可和推广,希望未来,他能设计、雕刻出更富有新意的作品。
(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的任何网站、媒体均不得转载、摘编,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。)